亚洲金融大厦|gmp+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专访
第一个建于中国的国际组织总部;
北京中轴线建筑,奥林匹克公园区域;
近4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三年内完成
... ...
建筑被赋予了文化意义,提出了技术考验。
2019年9月,亚洲金融大厦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永久办公场所项目于竣工投入使用。该项目由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一座秉承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的高品质办公建筑。近日,ArchDaily 分别采访了项目设计方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看看项目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创新。
韩爽(ArchDaily):项目地理位置是特殊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您如何理解北京中轴线文化?设计如何对这种北京特有的文化做出回应和转译?
施特凡·瑞沃勒(gmp):亚洲金融大厦是我们在北京中轴线上设计建造的第三个国家级项目,另两个分别是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和同样位于奥林匹克区域的中国工艺美术馆,即将于年内竣工。亚洲金融大厦作为奥林匹克区域的一部分,直接面对北部的奥林匹克公园,在高度上略超过周边相邻建筑群,作为整个区域的转角石,标志了北京城市中轴线显要的最北端。在这一城市语境下,设计通过融合中国特色表达了对于场所的尊重,同时又不失为一座国际化的总部大厦。
项目区位 ©gmp
©gmp
在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建筑细部与园林设计诸多方面都包含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援引,但又避免对中国古典建筑语言进行简单复制。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逐步确定了最终建筑的院落式布局——这也是北京城市建筑的特色,只不过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整体建筑布局基于“九个庭院”的概念,九个庭院中的四个分别向外朝向城市空间,标志了四个对称的建筑入口,其中东侧主入口正对北京中轴线。九个庭院概念的灵感来自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著作《周礼考工记》中提到的经典中国历史城市布局。
© gmp
© gmp
© gmp
ArchDaily:体量近邻奥林匹克公园,体量呈现为方正的盒子,无论从街道还是公园视角看建筑,都有这种疏远的感觉,最初是否尝试过与环境互动性更强的其他体量形态,为什么最终选择这个外部体量?
gmp:按照北京城市规划要求,此处要建造一座65至80米高、245米长、182米宽的集中型城市办公建筑,用以补充周边的奥林匹克建筑群。“九个庭院”建筑理念的对称性和中心布局是功能灵活性及平等性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作为一个涉及更广泛的全球背景的国家项目的信心。建筑外部造型是由3 + 1块水平曲折的办公区体量叠加生成的。这些条形办公体量在四边中点向内凹进,形成了开放的院子,使建筑与城市环境相互关联。高度透明的大型玻璃幕墙增强了视觉上的内外联系,同时充分利用了建筑周边的绿化环境。
体块叠加 ©gmp
© gmp
© gmp
ArchDaily:建筑内部是拥有9个庭院,并且十分通透,空间变化十分丰富,随处可见的公共社交空间,为什么选择“ 外整内乱(丰富的乱)”的空间组织方法?9个庭院是如何分布?
gmp:由于亚投行是政府间的多边发展机构,总部大楼传达了团结、相互联系、交流和多样统一性平衡的精神。建筑设计遵循的原则是塑造一个谦逊、充满敬意而庄严的地标,同时清晰、简洁且永恒,诠释了其作为亚投行总部的功能。丰富而复杂的内部空间营造了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增强了亚投行作为一家拥有100多个成员国的金融机构的自我意识。内部空间反映并激发了人类活动和交流的复杂性。中性的交流空间成为三个水平办公体量之间的连接点——一种非正式外交场所,包含开放式工作平台和社区功能,例如会议、健身、娱乐,图书馆、空中花园和服务功能,可经由办公楼层的内部楼梯在短距离内快速到达。
© gmp
在内部空间内容和氛围层面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分布在各个平台上的“世界园林”,它们表明了亚投行的国际特征,同时又在特大城市北京的城区内营造了一处绿洲生态。基于空间概念的开放性,仙人掌衬砌的沙漠以及郁郁葱葱的竹林景观即使在远处的平台也可望到。 九个庭院的概念力图为整座建筑引入充足的自然光和绝佳的视野。九个庭院中的七个都是室内中庭,以确保不受北京极端天气条件影响,所有公共和内部区域都可以独立运行。
ArchDaily:我曾经参观过亚洲金融大厦,大厅通高80米,柱子也很高,与远处的社交平台距离很远,这个尺度会不会违背了您提出的“亲密的视觉关系”的理念?
gmp:多层社区交往平台和空中花园均匀分布在整栋建筑中,为不同工作部门提供便捷的连接通道。“亲密联系”通常产生于人性尺度的活动中,我们为此进行了多个细部设计例如局部空调、声学处理、灯光设置(“灯笼”)与植物均保证了不同开放平台上的微环境舒适宜人,使得社会交往能够以“亲密”的方式进行。在地下一层,两处有着巨大树木的宽阔下沉庭院由一条商业街彼此相连,容纳了大楼内日常需求的服务功能如商店、食堂等,人们可以在树下享用他们的午餐。
ArchDaily:亚洲金融大厦的内部是类似中国传统木结构“叠梁”的构造方式,可以详细解释这个理念对应的空间吗?如何组织办公空间和交通空间?
gmp:设计目的之一是在办公空间的布局上尽可能实现日照采光和景观视野的平均分配及优化。我们将办公室布置在九个采光庭院周围的连续U形楼板上,以实现所有工作区的最均匀照明条件。办公区分布在16个楼层上,并再次划分为三层的曲折体量组合,在顶部由一个矩形结构收尾。为了进一步提升内部工作空间的开放性和透明度,办公体量每隔五层移动一次,以类似于中国传统木结构 “叠梁” 的构造方式进行叠加,在九个庭院之间营造了一种引人入胜的连续空间,提供了更多的自然采光,并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部分之间以及朝向室外的多重景框。
© gmp
© gmp
所有曲折的办公区体量都是由最小的简单办公单元复制连接而成。这些办公条形体量由开放平台彼此相连,人们可以轻松地穿过公共空间到达另一个办公体量。这种行为模式参考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生活。整栋大楼正中央的泰山石标记了建筑的中心点,同时也为室内空间提供了方向感。对于在建筑细部中如何反映中国文化,我们也做了很多思考。例如,外部的石材基座和其上水平叠加的建筑体量;作为设计语言之一的鲁班锁在不同的尺度上反复出现;用来标识公共空间的“灯笼”;带有特殊标志性图案的电动遮阳板等等。
© gmp
韩爽(ArchDaily):参与之初,您最先考虑哪几个方面因素?项目定位为高度集成化、高度智能化、高度生态化,在最初是如何考虑的?
THAD:这是一个极富挑战的项目,一方面,通过树立新标准引领代表当今国际一流水平的建筑设计及建造水准的高品质建筑,这是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首要考虑要素。另一方面,本项目空间构成复杂,从体量到空间关系都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设计、建造周期又十分紧迫,需要通过高效率的设计方法、组织体系,精准集成具有先进性、前瞻性的技术体系,实现整个建筑高品质、高效率、高完成度地实施。
© THAD
© THAD
这个项目定位于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高度生态化、智能化、高效化、集成化的国际金融组织总部大楼,是一个实现办公空间环境品质革命性提升的全新技术品质的创新办公建筑。同时,该项目也对标我国正在推行的建筑行业新方法、新技术体系,希望在这些新体系的集成运用方面,高起点地起到引领作用。比如在绿色节能建筑体系、装配式建筑体系、BIM技术的全过程创新运用、建筑师全过程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地深度探索实践,统领整个设计体系和项目推进。
在绿色建筑标准方面,已经获得绿建三星、LEED铂金认证,对标并正在进行DGNB铂金标准认证,是一个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同时,在建筑的结构体系、表皮体系、空间建构、室内环境控制、建筑智能化、安防、消防等方面,都集成运用了一系列创新技术,融合了全新的技术标准。项目目标是不仅要建造一座面向未来的高品质智慧、生态办公建筑,还希望引领新标准、探索新方法。
绿色生态 ©THAD
ArchDaily:清华设计院本次参加了全过程设计,面对如此复杂又超快速度的项目,工作是如何展开的?
THAD:整个建筑由于巨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内部空间构成,从设计、施工到建成投入使用只有三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挑战面前,需要一个方法得当、体系完善、组织高效的设计体系,需要高效率的各方整体统筹协作。从项目初始,我们就将面临的主要设计问题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运用了一些创新设计方法,将设计目标、技术标准、技术难点等问题放在一个整体的技术框架,以BIM技术平台进行统筹协调,将设计问题建立数字化的管控体系之上,在整体层面建构了一套系统性、集成化的统筹设计方法。整个项目从设计到施工到内部装饰工程完成,高品质提前建成交付使用。
ArchDaily:外立面幕墙有哪些设计特点,让内部办公空间处于高舒适度?
THAD:建筑表皮由一系列集成了主动式技术、被动式技术的复合智能幕墙体系构成。办公空间对外部分采用双层呼吸式复合遮阳幕墙,是一个集合了围护、观景、遮阳、节能、智能的综合性表皮系统。单元式幕墙是全装配构造体系,将幕墙结构、遮阳、通风等系统集成为工厂化制作单元,现场安装组合。幕墙单元为内呼吸式双层幕墙,有内外两层玻璃构造,中间设置具备感应光、热、照度等外部条件,可自动回应外部变化而开启、关闭的智能遮阳体系,自主调整办公环境光、热环境,营造了非同一般的办公环境。中庭空间的外幕墙采用大尺度的悬挂及支撑相结合的整体幕墙体系,以尽可能大的玻璃划分和尽可能通透的幕墙结构做法,保证幕墙通透完整,呼应内部空间模数与外部大尺度的城市空间。
北厅拉杆幕墙 ©THAD
幕墙单元 ©THAD
对应高大中庭空间的温度不均匀问题,采用了地板送风、地采暖、“冷池”等做法,对人活动区域进行有效地温度环境控制营造,而对整体大空间采用以自然通风、对流为主的方式,降低建筑冷热负荷、节约能源消耗。
天窗 ©THAD
ArchDaily:在建筑内部中,有很多体量穿插,还有巨大的大跨度空间,结构有怎样的难点和特点?
THAD:本项目的结构体系很具特点。整个建筑外部方正,内部空间构成复杂,结构体系对应建筑空间特点,用全钢结构整体建构了一套“巨构”的立体结构系统以高效率适应建筑空间需求。整个空间设置了16个结构核心筒,形成整个建筑竖向支撑的核心。核心筒跨度54-72米,每两个核心筒中间仅布置4个巨柱,最大的柱跨达到27x12米。用这样巨构的结构体系,实现了中庭之间大尺度的空间穿插,形成连贯的空间贯通和丰富的空中庭院交往空间。
空间关系 ©THAD
“巨构”结构在办公楼层的设计时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解决大跨度下保证使用净高的难题。为此,全楼主体结构全部采用钢结构,从创新的钢板剪力墙核心筒开始,布置充分协调建筑、设备要求,形成高效、高密度的立体建构体系,柱跨27x12米,办公空间层高4.5米,设计控制净高达到3.0米,是各专业的空间协调非常高效的结果。
© THAD
ArchDaily:项目中使用大量钢材、玻璃材料,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控制不同材料之间的节点?
THAD:这个项目应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体系,从空间建构开始,全专业、全程采用BIM设计,设计过程在人脑和电脑的双重控制下推进,有效地利用技术手段提升设计效率、解决复杂问题。装配式方法也是保障节点品质的重要方法,建筑主体结构体系采用全钢整体装配式,整栋楼的钢结构全部在BIM体系的对接下数字化工厂加工,现场精准转配而成。设计图纸直接对接工厂产品加工,现场安装几乎是零误差,建筑近40万平方米的主体钢结构,只用了大约半年时间,就几乎无误差地完成了安装及施工。利用产业化的精准加工、现场的高效装配方式,大大提升了项目的建造精度、建造速度,有效利用竖向和水平空间、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 THAD
ArchDaily:在本项目如此巨大的空间体量中,消防问题如何解决?
THAD:本项目巨大中庭空间的消防设计是一个难点。整个建筑的基本空间状态与常规消防策略要求存在巨大挑战,通过技术团队的努力,对空间状态和火灾风险状态进行全方位数字化模拟,准确评估可能的火灾带来的烟气蔓延和温度上升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应对此项目空间特点的消防策略和构造做法,创造性地提出了满足现行防火规范要求的解决方案,解决了如此大中庭空间带来的消防难题。
© THAD
ArchDaily: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心得,欣慰和遗憾?
THAD:要说遗憾,因为建筑内部空间很大,室内很多细节并没有达到最初设想。比如内部空间中,希望营造一个充满绿色植物的环境,但在北方室内种植绿植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超乎我们的想象。特殊的消防要求,空间的属性不能有可燃物,要避免种植油性比较大、可燃性比较高的植物,这样选择植物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当然,这也引出一个更深层的思考,人工营造“自然”,还是真正走入“自然”,是值得深刻思考的命题。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THAD
首层平面图 ©THAD
二层平面图 ©THAD
九层平面图 ©THAD
十四层平面图 ©THAD
整体分解轴测图 ©THAD
南北入口大样 ©THAD
天窗轴测图 ©THAD
项目信息
项目业主: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奥林匹克公园B27-2地块,朝阳区,北京市,中国
项目年份:2019
总用地面积:6.12 h㎡
总建筑面积 :389,972 ㎡(地上256,872㎡,地下133,100㎡)
主体建筑高度:82.98 m
摄影师:CreatAR Images, 张广源,夏至,战长恒
方案阶段设计团队:
设计方:gmp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咨询顾问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初步设计阶段及施工图阶段设计团队:
设计方: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咨询顾问方:gmp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合作设计、咨询顾问机构:
室内精装设计:北京市建筑装饰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深化设计: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结构顾问:sbp 施莱希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斯图加特
灯光顾问:Conceptlicht,特劳恩罗伊特
景观顾问:WES 魏斯景观建筑,汉堡
幕墙顾问:同创金泰建筑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迪索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安防顾问:公安部第一研究所
交通及电梯顾问: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机电及电梯顾问:科进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原“柏诚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消防顾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北京火正消防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声学顾问:北京市劳保所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餐饮顾问:康帕斯(中国)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标识顾问: 北京视域四维城市导向系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采访人:韩爽
编辑:韩爽,莫因同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